本文选取朱子注解新民的例子,以何以可能等哲学追问方式力图展现朱子注解新民的逻辑思路,进而阐发其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。
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,古者谓是帝之县解。天曰虚,地曰静,乃不伐。
(《管子·心术上》)天道是虚无的、地道是宁静的,因此,人应当如天地一般虚无宁静,这样就能洁净自己的心灵、开放自己的心舍,而让神明进入自己的身体中,从而心灵清澈、身体捷健,进而知道明理。……本体论为伦理学提供普遍性的前提,伦理学为本体论提供具体性的验证。洁其宫,开其门,去私毋言,神明若存。老子认为无论天人都要效法自然之道。不仅经济上如此,黄老道家还认为,天不变其常,地不易其则,春秋冬夏,不更其节,古今一也(《管子·形势》)。
劳神明为一,而不知其同也,谓之朝三。[3] 【注释】[1]老子意义上的道是在宇宙中以‘无为和‘柔弱的机能发挥作用,目的是为了让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内在本性而自行存在和活动。孔子认为,君子喜欢严格要求自己,小人喜欢严格要求别人。
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 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(《论语·泰伯》)。言外之意是,与其花时间去批评别人,不如用这个时间来提升自己。(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》)不仅每日三省,而且以殁其身,可见曾子自省的功夫有多强。这些都是孔子谦虚的话,也是他反省的话。
(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) 进入专题: 儒家 。在孟子看来,一个人反省之后更有勇气,更有决心。
《孟子·离娄下》:有人于此,其待我以横逆,则君子必自反也:我必不仁也,必无礼也,此物奚宜至哉?其自反而仁矣,自反而有礼矣,其横逆由是也,君子必自反也:我必不忠。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无论是见贤,还是见不贤,都有反省的味道,都是把自己与别人加以比较,返观自己有哪些不足、离贤人还有多少距离。这是因为,君子喜欢反省自己,遇到问题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、找不足(用孔子的话来说,就是君子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,见《子思子·鸢鱼》),而小人缺乏自省,遇到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却喜欢把责任推卸给别人。
《论语·宪问》:子贡方人,子曰:‘赐也贤乎哉?夫我则不暇。《荀子·劝学》: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,这已是客观的存在。所谓的贤者,就是善者,就是有道者
在孟子看来,每个人都具有天地万物之道,都有仁民爱物的本性,只要反躬自省,就可能恢复人的本性,尽力按照人的忠恕本性去做,一定能找到一条通向仁义的道路。因为所忧者大,所以君子感觉到任重而道远,不把精力放在那些小事、俗事上面,这有利于培养君子的浩然之气。
(《论语·公冶长》)所谓内自讼,就是无须别人提醒或者批评,自己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,并深深自责。在我看来,一个人可以做不到每日三省吾身,但不能一辈子都不省吾身,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,成为一个君子,我们应该让反省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。
他们的成就不能全部都归于人生的反省,但一定跟人生的反省有关。由孔子开启的见贤思齐的思想,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的修身原则,类似的话多次出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,如《礼记·大学》:见贤而不能举,举而不能先,命也。曾子曰:吾日三省乎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 传不习乎?(《论语·学而》)这等于是把孔子关于反省的教导落实在日常生活中。强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? 于禽兽又何难焉?是故,君子有终身之忧,无一朝之患也。继承的也是这种见贤思齐的思想。
而知错即改的前提是一个人要有直面自身不足的勇气,但大多数人缺乏这种勇气,不敢直面自身的不足,所以孔子感慨地说:已矣乎。一个人有终身之忧,就会终身反省,能做到这一点,只有君子。
正反结合,人生就可以在不断的反省和学习中前行。《述而》: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
《论语·为政》: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《论语·子罕》:出则事公卿,入则事父兄,丧事不敢不勉,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《论语·述而》: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。
在孟子看来,一个人反省之后更有勇气,更有决心。《荀子·劝学》: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所谓的贤者,就是善者,就是有道者。反省之后的人生不仅仅是改正错误,也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,进而提升整个的人生境界,并获得一种不忧不惧的人格。
这等于是给人生找到了两部教材,一部是正面的,一部是反面的。自反而忠矣,其横逆由是也,君子曰:‘此亦妄人也已矣。
这不仅是向别人展现宽容,让别人感到善意,也让自己得到一次改正和进步的机会。孔子认为,君子喜欢严格要求自己,小人喜欢严格要求别人。
这说明,一个人要想改正缺点,完善自我,不能靠别人,只能靠自己。孟子身上有一种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、虽千万人,吾往矣的大丈夫气概,正与他这种反省的精神相表里。
这里的思固然是思考的意思,但也包括反思、质疑——学习不仅要勤学、乐学,也要善于反省。见贤思齐即反省,反省的标准是贤人:把贤人当做学习的榜样,激励自己向贤人看齐。无论是见贤,还是见不贤,都有反省的味道,都是把自己与别人加以比较,返观自己有哪些不足、离贤人还有多少距离。总而言之,先秦时期的儒家非常重视人生的反省(而且是自动、自主的反省),反省在儒家思想的开创阶段就已经形成,并成为儒家思想的一大底色。
凡此种种,孔子都是在提醒我们,做人做事需要有一种反省的态度。这是因为,君子喜欢反省自己,遇到问题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、找不足(用孔子的话来说,就是君子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,见《子思子·鸢鱼》),而小人缺乏自省,遇到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却喜欢把责任推卸给别人。
曾子正是凭着这种深入持久的反省之功,培养出一种深沉坚毅的伟大人格,并借助这种人格,承担起孔子倡导的仁学事业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现仁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尽管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内自讼,但越是做不到,越需要努力去做,否则的话,就是有个贤人站在你面前,你也学不到贤人半点模样。
《荀子·修身》:见善,修然必以自存也。《论语·颜渊》曰:司马牛问君子。